•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成都龙泉驿区大力推动公共文化建设

发表时间:2015-12-09 06:55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龚里

  “我是市民艺术学校古筝班的第一期学员,我一直感叹五十年代出生的人没赶上好时光,年轻的时候爱好音乐却没有条件和环境,艺术在我眼里一直是阳春白雪,没想到在市民艺术学校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也能弹奏出诸如《渔舟唱晚》、《浏阳河》等一些大曲目,感谢市民艺术学校,感谢老师,感谢党委、政府……”

  在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留言簿上,一位叫杨光莲的学员,留下了这样一段话,而在这本留言簿上,类似的话语还有很多。作为龙泉驿区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2007年7月,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成立,从那时起,艺术逐渐走进龙泉城乡群众的生活。截至目前,累计培训各类艺术学员多达10万余人次。

  从深受群众喜爱的市民艺术节,到遍布全区的文艺团体;从日渐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不断创新发展的文化产业布局,在龙泉驿区,公共文化建设,变化的是文艺演绎的形式和外延,不变的是对城乡群众广泛参与的内涵和坚守。在变与不变之间,我们看到了龙泉驿区文化事业的群众性、多样性、惠民性、创造性。“十二五”期间,该区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期间区文广新局获上级表彰115项,其中国家级25项,省市级90项。

  故事1

  市民艺术节

  群众登台唱主角

  “这是咱老百姓自己的舞台,登台的都是老熟人,节目好精彩,看得很带劲!”10月13日晚,伴随着14位来自乡镇基层群众饱含深情的配乐诗朗诵《我们的中国梦》,为期一个月的龙泉驿区第九届市民艺术节,正式开幕。

  顾云燕,龙泉驿区同安街道明星艺术合唱团团长,艺术节前两个星期,她和40多名队员,被选中参加合唱。这支平均年龄60岁的老年合唱团,曾先后7次获得成都市老年合唱节第一名,为了这次市民节,老人们不仅白天练,晚上回家后还躺在床上听歌至入眠。“今年恰好是合唱团成立10周年,这次演出既是献给全区人民,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日礼物。”顾云燕说。

  “我今年68岁啦,看着祖国一天天强盛,生活越过越好,也想圆了一下自己的舞蹈梦了!”来自黄土镇洪安村的李向阳,在本次艺术节上表演了他的拿手节目——老年爵士舞。

  故事2

  零成本学艺术

  爷爷孙女成同学

  赵明选今年62岁,在区市民艺术学校,他和老伴杨芳敏、孙女赵曼文成了“同学”。来龙泉驿四年,一家人因为艺术结交了很多新朋友,也见证了龙泉驿公共文化服务的日趋完善,给市民带来的幸福生活。

  又一个冬日暖阳的下午,东山国际附近一处环境清幽的河畔,老赵和老伴杨芳敏和几个市民艺术学校手风琴班的同学正一起练习。怀抱手风琴,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经典名曲《莫斯科郊外的夜晚》节奏明快、悦耳动听。

  “最先我是在学校乒乓球室打球,看到那么多中老年人在里面学音乐,好多都是零基础,我也‘心痒痒’了。”就这样,原来对音乐“一窍不通”的老赵拉来老伴杨芳敏,一同报了班。后来,老赵又给孙女赵曼文在学校报了钢琴、舞蹈班,爷爷奶奶孙女从此成了同学。如今,孙女在舞蹈上已达9级水平,老赵老两口除了学会了电子琴,手风琴也进步神速。

  大投入推动大发展

  政府采购服务全买单,市民学习艺术零成本

  一年一度的市民艺术节,成为龙泉人展示才艺的最好舞台。龙泉人何以多才多艺?在这里,有全国首家免费的市民艺术学校,学校采取“政府采购服务全买单、市民学习艺术零成本”的办学模式。

  从2007年成立以来,龙泉驿区市民艺术学校全年360天为老百姓实施“零门槛、零成本、零收费”培训。迄今,全区累计设立市民艺术分校40余所,培训各类艺术学员10万余人次,被文化部评为群星奖,并被《文化部简报》在全国推广经验做法。

  特色艺体培训实现免费,在市民艺术学校,不仅有“爷孙”成为同学的特别组合,还有“父子”、“母女”等成为了同学,在这里不分年龄大小,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学习项目。在学校,每天都有数以百计的市民来参加各种艺术科目培训,如今这里已开放了舞蹈厅、器乐厅、图书室、乒乓球室等11个功能空间,开设了包括器乐、舞蹈、戏剧、美术等10个门类,钢琴、古琴、京剧、国画等61个科目,共计224个教学班次。不仅如此,龙泉驿区在全区12个街道乡开设分校,城乡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同样的文化服务。

  全国首创的免费市民艺术学校,让艺术学习从奢侈培训变为平民培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龙泉驿区公共文化建设的大投入大发展。一组数据,则更有力地说明了龙泉驿区财政投入上制度化大增长——

  2010年起,龙泉驿区按常住人口60万人、每人8元标准,共480万元公共服务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并全部拨付到12个街镇乡及30个社区(每个社区2万元);村和涉农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则在市、区两级拨付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中按照每个2万元/年标准统筹调剂。2013年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增加到616万元,全区公共文化经费总额达到2800万元,今年全区公共文化预算经费总额达3378万元。

  文化的大投入,促进了阵地建设的标准化大提升。全区12个街镇乡建成了标准化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站),总建筑面积达到9890平方米,最小的500平方米(山区),最大的达到1600平方米,并配套建成了2000平方米以上的室外文化广场。区上统一采购配送给各街镇乡价值超过25万元、每个村(社区)价值超过6万元的文化设备。此外,龙泉驿区文化设施建设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快速发展,目前全区已经建成了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平台。

  大服务实现大惠民

  坚持常态化“送文化下乡”和“种送并举”

  涌动的人群、缤纷的彩旗、激昂的旋律……为期一个月的龙泉驿区第九届市民艺术节,20多项主分会场活动,依次在龙泉驿区城乡各处开展。

  从观众到演员,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群众大舞台由过去文化部门唱“独角戏”,到今天的社会“大合唱”。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4、5岁的孩子,站在这个舞台上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军人、离退休职工、社区里的艺术爱好者、乡村的文艺工作者,他们把身边的家长里短、酸甜苦辣实实在在地搬到舞台上。

  龙泉驿区还常年坚持常态化“送文化下乡”和“种送并举”。据统计,去年以来,龙泉驿区艺术团全年下乡巡演200余场,全区200多支文艺队伍活跃在各街镇乡和村社舞台,还多次参加成都市文化四季风·耀舞扬威、音乐消夏、舞动嘉年华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而全区举办的区级及以上的各种文体活动达80余场,指导村(社区)开展“成都百姓故事会·车城故事”活动700余场。龙泉驿区还有效开展了“读书之城·书香龙泉”读书、征文、作品展览品鉴等系列读书活动。

  此外,龙泉驿区还着力挖掘柏合草编艺术、十陵腰鼓文化等民俗文化资源,使传统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群众文化生活得以丰富。洛带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客家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山泉镇被评为“中国乡村诗歌之乡”,洛带、山泉镇还分别被评为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柏合镇被评为“草编文化艺术之乡”,洛带的刘家龙、鸡公车以及十陵的腰鼓等多次在省市级乃至国家级大型活动上展示。

  大手笔整合大资源

  文化馆艺术团市民艺术学校三位一体相互支撑

  两层灰色海派建筑,室内人头攒动。馆内,上万册人文、社科各类书籍一字排开,盲人阅读区可提供盲文书籍,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有专门的阅读区。二楼的房间装饰得色彩斑斓,处处充满童趣……在龙泉驿区图书馆洛带分馆,人性化的设施,让前来借阅的市民体验到家庭图书馆的感觉。根据规划,这种特色图书馆将在该区12个街道镇乡全面推广。

  高品质图书馆的打造,只是龙泉驿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目前,龙泉驿区已经初步形成文化馆、艺术团、市民艺术学校三位一体、相互支撑的格局,除了利用市民艺术学校进行文化资源大整合外,龙泉驿区对城乡图书实现大循环、一卡通,普通百姓只需要凭借书“一卡通”,就可在区、街道(镇乡)、村(社区)三级图书馆通借通还,真正实现了一馆藏书、多馆利用,使公共图书资源实现高度共享。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2009年,龙泉驿区任命了12个街镇乡综合文化中心(站)主任(站长),并面向社会招聘了24名大专以上专职工作人员,加上各街镇乡根据需求自聘的人员,街镇(乡)文化站人员最多的有6名,最少的有3名。村和社区的综合文化活动室、流动图书室、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日常管理则由“一村五大”中的一人专门负责。

  在文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市民艺术学校和各分校聘请艺术高校教师和省、市文艺界知名人士任教,市民艺术分团由来自各街镇乡市民艺术分校及辖区文艺骨干组成。此外,该区还通过专业考试,选拔优秀城乡群众组建了“龙泉驿区合唱团”、“龙泉驿区民乐团”、“龙泉驿区少儿合唱团”等三支群众艺术专业团体,通过文艺骨干力量和文艺爱好者、志愿者,引导更多的群众参与到享受文化中来。

  面对未来,对于群众文化事业的更加繁荣,龙泉驿区早已成竹在胸:

  全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目标,坚持以文化事业的“大投入”,进一步建设好公共文化惠及城乡群众的服务体系;以文化产业的“大开放”,进一步培育好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新增长点;以文化体制机制的“大创新”,进一步激发好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发展活力,为建成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出龙泉驿应有的贡献!

(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