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216150111.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记忆中的年味 包一碗妈妈味汤圆

发表时间:2016-01-13 14:54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凤鹃

   春节将至,游子们准备收拾行装,风尘仆仆地踏上回家的归途,想象着敲开家门,见到阔别的父母,吃着妈妈做的饭菜,团聚的激动瞬间弥漫……

  如果说年画、烟花、炮竹、红灯笼是年味渐浓的象征,那么,母亲变色的手、沾满面粉的手、含着油烟味的手,无不叙说着年味的浓郁。年味,在母亲蕴含各种颜色的手心里;在母亲布满道道裂痕的手背上;在母亲散发油烟味的指尖上……

  今起,早报推出“妈妈手中的年味”,就让我们一起来找寻那记忆里的年味。

  回忆年味

  难忘和妈妈一起推汤圆粉子

  “家人,在共同的劳动中,产生和建立了浓厚的人情味、温馨的家庭味。这才是年味里面最不可缺少的。”

  “卖汤圆,卖汤圆,小二哥的汤圆是圆又圆,一碗汤圆满又满,三毛钱呀买一碗……”小时候,每到过年前,我时不时哼起这首《汤圆歌》。在那个没有大型超市、工业化生产还不发达的年代,一碗简简单单的汤圆,从汤圆粉到汤圆馅,却是需要母亲从头到尾全手工完成。唱着《汤圆歌》时,炉火旁,搓汤圆的母亲,泛着香气的芝麻馅,便自动成了歌曲的MTV。

  在每个人的童年记忆里,大年初一的汤圆是一副剪影,而陪着妈妈一起推汤圆粉子、做汤圆馅、搓汤圆才是无数快乐回忆所在。说起汤圆,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毫不犹豫地告诉天府早报记者,“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和妈妈一起推汤圆粉子,那是一个至今回想起来都温馨无比的过程。”随着石磨一圈一圈转,浓稠的汤圆粉子水一点点流淌,母子情,慢慢将二人包围。

  袁庭栋9岁离家读书,在他的记忆里,每年放寒假之际,春节也就翘首在望了。“过年,家家户户都得置办年货,用来犒劳辛苦一年的家人、招待上门拜年的客人。其中,推汤圆粉子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作为家里的男丁,推汤圆粉子这件费体力的活儿,袁庭栋有一个“传承接力”的过程,“上初中以前,推汤圆粉子的时候,我作为帮手,所负责的只是把泡好的酒米(糯米),用一把小勺一点点灌进磨芯里,然后由母亲一圈圈地来推。”上了初中、成为一名小男子汉后,袁庭栋便是那个负责推磨的人,而母亲则坐在了帮手的位置上,用一把小勺将酒米一点点灌进磨芯里。“我一圈一圈地推,母亲则一边倒酒米,一边和我聊着家里的事儿、问着我学习上的事儿。10来斤酒米推成汤圆粉子水,基本上就是小半天的时光。”

  袁庭栋说,和母亲一起推汤圆粉子的时光,在他的脑海里是一副温馨的画面,“石磨一圈圈地转着,母子俩一点点聊着家庭琐事。浓稠的汤圆粉子水,从石磨口一点点流淌着,母子亲情,也在无形中凝聚、流淌。”在袁庭栋看来,小时候和母亲一起推汤圆粉子、包汤圆,是最为享受的过程,“家人,在共同的劳动中,产生和建立了浓厚的人情味、温馨的家庭味。这才是年味里面最不可缺少的。”

  寻找年味

  要想汤圆好吃 猪板油不可少

  时光飞逝,如今,城市里再也难觅石磨的身影,腰背日渐佝偻的母亲再也无力推动沉重的石磨了。商场的超市里,各种馅心汤圆琳琅满目。

  吃着10分钟前还在超市货柜里的速冻汤圆,不知是情怀作祟,还是嘴巴太过“刁钻”,吃来吃去总是觉得缺少了那么一点“妈妈味”。“妈妈味”的汤圆里,究竟有何秘决?昨日,天府早报记者前往位于郫县古城的川菜博物馆,在那里寻找“妈妈味”汤圆的制作秘籍。

  一架清代的大石磨前,川菜博物馆里的人员正在推着汤圆粉子。与平常人家的石磨不同,这个年龄堪称“老祖宗”级别的石磨,有着长长的磨杆,其长度达1米多。“这是有多大的劲,才能推动石磨啊?”面对这一大石磨,工作人员却表情淡定、轻松自如地推着,让不少围观的群众目瞪口呆。

  当天府早报记者动手试验时,刚才在工作人员手中还乖乖转圈的石磨,立即变得“桀骜不驯”,记者使出全身力气也不见其移动分毫。“得需要巧劲,扎好马步,手、腰跟着石磨转动,但两腿不能动。”石磨回到工作人员手里,再次变得听话起来。

  随着石磨一圈又一圈转动,经过一夜的浸泡,粒粒饱满、雪白晶莹的酒米在粗粝的石磨下,化成浓稠的浆汁沿磨沿而下。“推汤圆粉子的米是有讲究的,不是只有酒米就可以了。要想口感软粘又有弹性,必须是酒米和新米搭配,才相得益彰。”川菜博物馆馆长张辉强透露了汤圆好吃的第一个秘诀:汤圆粉子的酒米和新米的比例是8:2或7:3。“磨浆完成之后,就是吊浆,让水份全部滤出,留下的就是粉子了。”在川菜博物馆馆长张辉强的记忆里,等到吊浆时,挂在树上的汤圆粉子口袋,可是他小时候用来练拳击的沙袋,“母亲把混和了水的汤圆粉子,装进口袋里,再把口袋高高挂上树上,谓之吊浆。我呢,喜欢一拳头、一拳头地把它当沙袋打,母亲也不生气,我的动作也算是加快吊浆的速度嘛。”

  汤圆好不好吃,除了粉子是否软糯以外,汤圆馅是否香甜也是成败关键。随着时代变迁,汤圆家族花样倍出,诸如传统的芝麻汤圆、红糖汤圆,时尚的水果汤圆、巧克力汤圆。但无论怎样,儿时记忆里最常吃、最通俗的芝麻汤圆,永远都是大家的最爱。

  此刻,张辉强大大方方地给出了汤圆好吃的“灵魂”所在,“那1两猪板油是一定要放的。记住,是猪板油,不是猪油。”他解释说,“加猪板油有两个原因:一是猪板油可以起到凝固芝麻粉末的作用。如果选用猪油,那么在搓汤圆的过程中,手的温度就会让汤圆馅很快融化,但猪板油却不会;二是在煮汤圆过程中,当猪板油遇热融化以后,滑腻的脂肪混和着芝麻、花生、核桃仁,闪闪发光。一口咬下去,馅汁口感香、甜、滑!再喝一口汤汁,原汤化原食,味道无穷啊!”一番话,似乎,一粒美味的汤圆正在他的嘴里挑动味蕾。

  汤圆

  汉族传统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形食品,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吃。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南方兴大年初一吃汤圆,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

  好吃汤圆秘籍

  米是有讲究

  不是只有酒米就可以了。要想口感软粘又有弹性,必须是酒米和新米搭配,才相得益彰。酒米和新米的比例是8:2或7:3。

  加入“佐料”

  圆好吃的“灵魂”所在,“那1两猪板油是一定要放的。它会让馅汁口感香、甜、滑,味道无穷

  最关键的,是妈妈包的…

  花絮

  娃娃吃我包的汤圆吃的是家的感觉

  张玉秀,49岁,川菜博物馆的员工之一。采访当天,张玉秀向记者展示了汤圆的制作过程。“以前物质还不丰富,过年的时候,有客人上门,家庭主妇就会取一块晒干的汤圆粉子来,快速地煮汤圆招待客人。”张玉秀一边说着,一边在晒干的汤圆粉子中倒入清水,不断用手搅拌,直至水分充分被吸收,“捏一块汤圆粉子在手里揉搓一下,当你的手心里感觉湿润却又不见水滴时,就可以包汤圆了。”压扁、放馅、合口、搓圆……说话之间,手脚麻利的张玉秀已经迅速包好了一盘汤圆。

  雪白的小瓷碟中,几只小巧玲珑的汤圆色如白玉,闪着晶莹的光泽。“我家里的汤圆粉子也是自己推的,等到孩子们过年回家,就包给她们吃。其实嘛,现在好吃的东西太多了,但娃娃回家就想吃我做的汤圆,吃的就是’家’的感觉,妈妈的味道。”张玉秀说完,端着汤圆便进了厨房,头也不回地招呼,“你们等一会儿,马上就把汤圆煮出来。吃一下味道好不好!”似乎,张玉秀已经沉浸在一家人团团圆圆吃汤圆的气氛中了。

  年味延伸

  粥里煮的猪肉馅汤圆你吃过吗?

  一方水,孕育一方美食文化。关乎豆花,便有南北咸甜之分。可是,你知道吗?其实汤圆也有咸甜之分。“四川德阳,以前就吃猪肉馅的咸汤圆。”据说,这种猪肉馅的咸汤圆和叶儿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张辉强说,猪肉馅的汤圆,其馅的主料需采取肥瘦三七开的猪肉,肉炒香以后,再加以酱油、胡椒、盐等调味品,冷却后再放入葱花、芹菜等。“猪肉馅汤圆的存在,是农村杀年猪的时候,会剩下许多边角余料的肉。这类肉剁成碎末后,或者用来装香肠,或者就用来包汤圆。”而最为独特的是,这种猪肉馅的汤圆的煮法也与其它完全不同,“我小时候,家里煮猪肉馅的汤圆时,是和粥一起煮的。煮好以后,喝一口稀饭,吃一口猪肉汤圆。”张辉强说,至今,在德阳当地仍有许多老乡保留有吃猪肉汤圆的习惯。

  好消息

  川菜博物馆邀你秀包汤圆手艺

  采访结束之际,张辉强也提前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好消息。春节前,川菜博物馆将面向市民举办包汤圆活动,“来参加的市民,可以全家总动员,自己动手在石磨上推汤圆粉子,并且还能将汤圆粉子带回家,全家人一起品尝共同劳动而得到的年味。”

  互动

  还记得吗?等着大年三十穿新衣、收红包之前的那些日子,每天像跟屁虫似的,跟在妈妈身后,看她忙碌地准备软糯的汤圆、香甜的粉子醪糟,腌制腊肉香肠等各种年货的时光,一步步将春节的年味调和出浓油赤酱的滋味。

  从今天开始,请拨打天府早报热线86757777、@天府早报微博、微信,跟大家一起来分享记忆里、妈妈手里的那些年味。

来源:天府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