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61214164307.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川大“麻辣教授”抢救式录制百岁老人的老成都记忆

发表时间:2018-01-12 08:35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10日下午,冬日的阳光暖暖地洒在锦江畔,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陶道恕老先生的家里,架起聚光灯和两台摄像机,97岁的陶道恕先生和他的夫人、96岁的蓝泽荪先生开始娓娓讲述上个世纪中叶的成都往事。

  从去年年底开始,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博士生导师、被称为“麻辣教授”的蔡尚伟,开始亲自采访年近百岁的成都老人,收集他们的成都记忆。他计划与同仁一起用全媒体的形式采访一百位百岁老人,将“老成都”的记忆传承下去。

  世纪老人的口述历史

  活着的“老成都记忆”

  在蔡尚伟眼中,97岁的川大教授陶道恕先生不仅仅是学者、诗人,在近现代成都,他还有个独特的身份。陶道恕先生的舅父向楚是辛亥革命元勋,曾担任广州大元帅府秘书,孙中山为他亲题“蔚为儒宗”;一代耆宿林思进是他的老师。陶老先生曾与这些亲身经历过风起云涌的历史事件的历史文化名人有过密切接触。

  据陶道恕先生回忆,陈寅恪先生一生孤傲,但对林思进老先生的道德文章却极为佩服,林老先生每年正月初七接待粉丝,陈寅恪先生打探到消息,会提前几日向林老呈上欲当面求教的书面请求。

  陶老先生的川大校友蓝泽荪先生同样年近百岁,却耳聪目明、思维敏捷。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进入川大中文系求学期间,她早晨坐黄包车赶早课,经过九眼桥,桥拱很高,黄包车爬上桥顶,又呼地一下冲下来,吓得她心跳到嗓子眼儿。在她的记忆中,川大中文系有同学参加远征军抗日,后来音讯杳无。

  陶、蓝两位老人还回忆起上个世纪中叶锦江的沿河风貌:已经消失的白塔在日出时将倒影投在老九眼桥中心的桥孔里;水井坊货栈林立,人们在这里论捆买了柴火;到春熙路买花、买书,吃龙抄手,在九眼桥吃三合泥。

  蓝泽荪先生还回忆起上个世纪40年代,在华西坝有制作“土皮鞋”的小作坊。用轮胎橡胶做鞋底,牛皮做鞋面的“土皮鞋”并不贵,在大学生中风靡一时,成为一道“坝上风光”。

  抢救式录制

  百岁老人的老成都记忆

  “你不来录像,我们也不会想到把这些东西找出来。是时候清理旧藏,有个交代了。” 蓝泽荪先生指着堆了满满一桌的书籍资料说。这些文字材料,有的是他们的著作、文稿,有的是他们与学术大师们往来的信物。

  陶道恕先生是蔡尚伟教授采访的第二位准百岁老人,第一位是曾担任《汉语大字典》常务副主编、曾获得“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现任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的川大博导赵振铎教授。赵振铎教授今年年届90,年少时曾在四川省立成都中学求学,后就读川大,再后来成名成家。北师大博导周流溪曾以63岁高龄拜在80岁的赵振铎教授门下。赵振铎教授一肚子老成都的故事,被蔡尚伟戏称为“学术大师中的段子手”。

  “我从去年银杏金黄时开始录制赵振铎先生的口述史,第一期的有效素材已经录制了20个小时,准备春暖花开时继续录制。” 蔡尚伟说。

  蔡尚伟表示,对于这些承载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记忆的老先生,他计划在老先生们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抢救式录制口述史。“老先生们的讲述真实、细腻、生活化,他们讲述的是自己的人生。真实的力量,能让这些故事传诸久远。”

  阵容在扩大

  三博导上阵采访百岁老人

  蔡尚伟说,其实他为世纪老人做口述史的愿望由来已久,张振华、杨明照、石璞等老先生近年来相继过世后,他将为老先生们录制口述史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不管在科学还是社会层面,都是中国乃至人类变化频率最高、变化幅度最大的一个世纪,人们的价值观、人际关系、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百岁老人承载着这百年风云的记忆,见证了成都乃至中国百年的沧桑变化。”蔡尚伟的计划是,把这些老人的回忆用全媒体的形式——视频、音频、文字保存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文化财富。

  蔡尚伟的这一想法与川大文新学院蒋晓丽、王炎龙两位博导不谋而合,去年年底,三位博导亲自出马,开始了《名家·跨越世纪》百岁老人口述史的采访,下一步,他们计划发动更多的学者、学生,抢救式地为成都的百岁老人留下口述史。“我们初步的计划是一百位、一百岁、一百年。”蔡尚伟说。(成都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