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020180410552981422185.jpg
  • 未标题-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成都如何打造市井生活圈

发表时间:2020-12-23 10:45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田怀新

  2020年8月,成都在一环路综合整治的基础上,以一环路为轴,左右各延伸一到两个街区,进行整体梳理策划,打造点、线、面相结合的有历史内涵、有商业氛围、有生活气息、有文化故事的市井生活圈。通过项目的建设与实施,一环路周边区域,将植入新业态、优化新功能、唤醒新记忆、焕发新活力,整体打造形成体现成都历史印记的城市记忆年轮环、彰显成都独特市井生活气质,展示蓉城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市井生活体验圈、承载美好生活的高品质宜居地、中优发展战略的公园城市示范区。

  打造城市“新品牌”

  源自生活 走向世界

  “市井”一般是指商业集中的地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于市井文化的理解,早已从浅层、无序、粗俗的生活琐事演变成质朴、纯真、怀旧的生活方式,市井文化成为一座城市的气质内涵,不仅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更是提升城市品牌国际影响力的关键。

  不到百年以前,如今车水马龙的成都一环路,还是两江环抱的锦官城的城市郊外。成都一环路起源于1952年为迎接成渝铁路建成通车新建的一环路北三段,经过近70年发展演变,一环路周边逐渐成为居住人口高度聚集的区域,成为城市历史记忆要素高度富集的区域,成为成都现代城市演变最清晰的记载和成都范儿市井文化最醇厚的表达。

  2018年,为配合地铁5号线和6号线建设,成都开始实施一环路综合整治工程,从西边的青羊宫、百花潭,北边的“铁半城”,东边的“信箱工厂”,到南边的“科教艺体”、成都城市音乐厅……今天,19.38公里的成都一环路周边区域,已成为覆盖超过100万常住人口,涉及15个街道、66个社区的居住人口与鲜活生活高度聚集的城市中心区域。当前围绕一环路打造提升,成都深植城市肌理,致力延续城市烟火,以打造市井生活圈、建设锦江公园、提升社区商业等为抓手,努力提升城市品质,解决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塑造与推广城市品牌。

  实现“烟火气”与“宜居性”深度融合。街巷是市井文化的摇篮,也是市井文化和国际潮流融合互生、城市形象标签孕育发展的最佳承载地。以八二小区为例,从老一辈成都人心中红瓦、灰檐的苏联援华专家宿舍、记载成都工业化记忆的典型单位大院,转变为如今年轻人心中的美食江湖,八二小区成为了市井化、成都调性的纯正表达。未来,八二小区将进一步以文创主题IP提升片区标识,打造睦邻空间完善公服配套,升级传统业态,联动339创意娱乐消费,打造区域级文创商业新中心,在传承市井文化的同时,解决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的难题,提升居住环境和消费体验。

  提升城市品牌国际影响力。发展市井文化,不仅要对内服务于居民生活和产业发展,更要对外助力城市标签塑造与国际影响力提升。如一曲《成都》带火的玉林西路,随着城市有机更新的不断深入,不止于小酒馆和美食等传统标签,围绕玉林四巷打造爱转角文创街区,依托玉林四巷6号载体进行更新改造,主打文创服务、休闲餐饮服务、文创孵化,让玉林的文艺基因和市井烟火不断融合,逐渐成为国际国内游客在成都的新晋网红打卡地。

  纵观国内外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伦敦的酒吧、东京的霓虹,是城市展现给世界最独特的印记,是城市在国际化浪潮里站稳脚跟的“核心竞争标签”,是城市品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永续动能。相信随着成都一环路打造市井生活体验圈深入推进,成都市井文化的影响力将逐渐扩大,最终反哺于城市品牌塑造,成为其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独特气质标签之一。

  全球视野 未来已来

  打造城市“新橱窗”

  成都推进市井生活圈建设,将以一环路的建设发展为起点,促进“三城相重”的历史肌理转变为环+放射性道路的现代肌理,更好承载成都现代城市演变记忆,展现成都市井生活时代画卷。

  着眼宏观,以构建城市记忆年轮环为目标,市井生活圈建设不仅仅着眼于一环路,而是站在城市整体战略高度,对内联动两江环抱的天府锦城和锦江公园,对外联动二环、三环、绕城高速周边的锦城公园、田园绿道,共同构建记录从2300年历史走向未来的成都城市扩展、市民生活变迁、生活方式转变和生活水平发展的成都城市记忆年轮环,实现不同人群多样化的城市生活需求都能获得个性化、差异化的满足。

  放眼微观,打造“市井生活圈”,则是将功能性的城市向人本化的城市转变的关键之举。以一环路左右街区为实施重点,将原本的干道轴线交通功能向街巷的生活服务功能拓展,“以环为轴、内外为片、街巷支撑、串珠成势”,在构建一环路形成城市橱窗的同时,突出成片打造理念,以一环路两侧的中小街道和后街子巷作为未来高品质市井生活的核心承载对象。这样,一环路19.36公里的长度,拓展成为市井生活圈23平方公里的广度,6个行政区也被细化为35个实施片区进行系统打造。

  从轴线交通功能向街巷服务功能延伸,从风貌整治向场景构建拓展,“市井生活圈”的打造手法,将遵从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实现形态提升、功能提升与业态升级、社区治理的同步实施。对具体提升策略,成都在充分剖析包括纽约、伦敦、东京、上海等国内外大都市的成功案例基础上,总结其空间尺度与业态层次的对应、历史文化与城市记忆的保育活化、反映本土特色的个性化生活场景打造、社区治理与城市硬件更新相融合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进而形成对成都市井生活圈包括“场景营造”“记忆传承”“功能提升”“交通组织”“社区治理”5个方面的具体提升策略。

  场景营造。明确分区、分级、分类差异化打造不同的生活和消费场景,避免市井生活“千篇一律”。分区,就是基于不同街巷片区历史文化、城市记忆现状载体、特色资源、特色业态,营造差异化的市井生活场景。分级,则是将市井生活圈的主要打造载体,细分为3个级别:交通干道——承担主要交通通勤和市井生活橱窗展示,中小街道——承担品质消费场景和街道美学展示界面,以及后街子巷——承担市井烟火气息体验和社区居民交流服务的主要场所。分类,则根据《成都市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指引》场景类型划分,提出不同的业态组合。除此之外,还将采取业态负面清单的办法,对构建品质化场景形成保障。

  记忆传承。明确提出了对包括历史建筑、历史标志、文保单位、老字号、特色植物的保护、保育、活化,强调打造市井生活圈而不是创造城市新景观,注重对城市肌理、城市建筑、城市生活的有机保护。记忆传承还不止于保护,更能对上述场景构建给予内涵支撑和价值升级,让城市烟火与美好生活从历史延续到未来。

  功能提升。重在系统优化这些略显老旧的中心城区的整体服务品质,构建起既有独特的生活风味,又有居住舒适度和生活便捷度的街巷院落。因此,除了原有道路优化和管线优化等提升内容以外,更强调了包括停车场、公共厕所、公共空间的功能优化提升,以及智慧管理的硬件和体系在片区功能提升方面的建设使用。

  交通组织。旨在对城市中心区域未来交通体系与通勤效率的优化提升做统筹考虑。一环路沿线已经有10余个地铁站点,在此基础上打造轨道+社区公交+慢行的绿色交通体系,是解决中心城区目前交通问题的关键抓手,也是带动未来市井生活体验圈有效运转和品质保障的重要策略。重构社区交通微循环线路,串联起地铁站点与上班的路、回家的路等关键环节。此外,策略特别研究和建议了通过智慧化手段实现区域停车的分时共享,有效连通城市中心交通的供给与需求。

  社区治理。提升治理水平是未来市井生活圈持续力和生命力的重要保障。也只有高水平的治理能力,才能保障高品质的宜居空间和消费空间的长期可持续。当前与今后,一是根据不同业态、场景和功能,实施“针灸式、精细化”治理策略,提升社区发展治理成效。二是构建长效化治理机制,充分调动城乡居民、市场资源参与社区共建,促进社区共商共建共享共治,打造安全、有序、活力的市井生活圈。三是搭建智慧化的管理网络,打造智慧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

  城市记忆年轮环,市井生活体验圈,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的市井文化源自生活,必将走向世界。承载成都现代城市演变记忆,展现成都市井生活时代画卷。历史还在,未来已来,以打造市井生活圈为契机,成都将更加坚实地迈向满足人本需求的世界城市,建设推门就是美好生活的中国未来城市典范。(图/文 成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