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png
  • 未标题-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成都新都区:“碳”路美好逐绿而行 争当绿色低碳赛道领跑者

发表时间:2021-11-18 09:52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关 荣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成都市新都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深入实施“154”总体部署,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各项举措,“十三五”期间低碳城市建设主要任务目标已基本完成。

  去产能调结构 绿色发展促转型

  绿色低碳发展,既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绿色”,也指明了实现美丽中国的主要路径——“低碳”,这也将成为新都区“十四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在“十三五”期间,新都区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化为“三二一”,实现“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与工业并重”转变。在构建绿色能源体系方面,能源供需总体平稳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2020年,新都区能源消费结构中,煤品、油品、天然气、调入电力占全区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分别为0.02%、28.74%、20.18%、50.74%,接入成都市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监测监管平台,推广清洁能源利用,新建全新能源充电桩742个,其中公(专)用充电桩293个(充电站19座),自用充电桩449个。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48%,规上工业单位的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5.51%,全面完成全年目标。

  此外,新都区通过深入推进“北改、中优”差异化协同发展,持续打造产业资源集聚、价值创造叠加的高智高密高能空间,加快重塑低碳城市体系。2020年,新都区推动57.6万立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规划建设,大力构建“轨道+常规公交+慢行系统”绿色低碳公共交通体系,共有8个建筑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6.6万平方米,办公区公共区域LED照明产品使用率100%,创建14家节能型机关,绿色建筑、交通全面较快发展。

  塑造“低碳未来”生态优先图变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三五”期间,新都区坚持全域增绿,充分利用可栽植林木闲置空地,全区共计新增绿地50公顷,新改扩建小游园、微绿地8个,建成悦动活力公园1个,新增立体绿化面积8000平方米,打造公园城市示范街区2个,创建市级园林式居住小区3个,建设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站1个。充分挖掘公园城市生态价值,建成200公里香城绿道,投资建设14个特色小镇和40个川西林盘。2020年,森林蓄积量达55.69万立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20.66%。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新都区全面深化低碳产品认证制度,有序引导企业开展碳足迹认证;积极参加省、市绿色低碳相关培训,配合成都市构建“碳惠天府”机制,鼓励商超、餐饮、酒店、景区、消费领域企业创建低碳场景;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配合重点企业开展碳核查、信息披露等工作;建立实施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强化数据应用;创建国家绿色低碳示范,成功创建银树叶级绿色饭店2个;制定配套规划和政策,激发城市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低碳化的生产生活方式、空间布局、治理体系。

  “绿色是‘底色’,是发展的基本理念;低碳是‘画笔’,是发展的主要路径;美丽是‘答卷’,是发展的重要目标。”新都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新都区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到2025年初步形成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全面推进与分类实施相适应,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作用相融合,保障气候安全与低碳惠民相结合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格局,围绕成都都市圈北部中心总体定位,大力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提升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水平、增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加快政策协同、加强对外合作。到2025年,能源消耗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降低,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完成市级下达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完成市局下达目标,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来源 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