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jpg
  •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成都:古籍修复博物馆让古籍“活”了起来

发表时间:2020-05-12 09:10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关荣

  书画,是人生最长情的陪伴,她像一个朋友,陪我们走过快乐与忧伤;她又像一位老师,教我们做人与做事;她更像一位恋人,一生与我们不离不弃!然而随着时间的洗礼,一些书画作品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

  

  龙泉驿区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

  破损后的书画作品,又该何去何从?记者带你走进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位于洛带镇下街的洛带·艺匠古籍文献修复博物馆,去认识两位古籍修复大师,看他们是如何将字画和古籍“返老还童”的呢!

  

  34岁的施英涛是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字画修复师。

  今年34岁的施英涛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字画修复师。26岁时,他在人才市场看到了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招聘信息,怀着对文学的爱好和敬仰,他应聘到了现在这份工作,开始和文字打上了交到。从刚开始帮师傅打打下手、跑跑腿,从学徒工作一步步做起,“这份工作不仅需要耐心和毅力,更需要一份对文物古籍的一份敬畏之心”,施英涛告诉记者。

  

  施英涛正在小心翼翼地揭一副字画的褙纸。

  在工作室里,施英涛正在小心翼翼地揭一幅字画的褙纸,他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修复古画的工序有二十多种,从命纸、隐补、褙纸、正墙等步骤,把一副字画修复完成,短则需要2-3个月,长则可达1年之久。

  从学徒到现在的师傅,施英涛告诉记者,这些年除了技术的进步外,自己的性子也得到了很好的磨炼,“刚开始的几年也有坐不住,心也静不下来,通过同事们的督促和自己的不断训练,慢慢地进行自我调解,这对自己也是一种升华。”施英涛说道。

  在工作室另一边的墙上,记者看到,由施英涛修复完成的多幅字画作品整齐地排列着。8年时间,虽然修复了无数字画,但经自己的手修复好的作品,施英涛确实历历在目,看着一件残破的古籍被修好,他的内心常常会有一种成就感

  据了解,从2017年至今,施英涛带领书画修复班组10余名修复人员完成书画修复400余幅。多少钱成交,他不在意,但东西能被完整地交出去,能让几百年前古人的智慧从碎纸片中还原并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让他最开心的事

  “对待工作非常严谨,每个步骤都要要求严格,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的作品质量也是非常高。”同事李杨这样评价他。

古籍修复师陈亚是位聋哑人。

  在西部文献修复中心除了修复字画,古籍修复也是一大亮点,古籍修复师陈亚,是文献修复中心最特殊的一位修复师。

  在陈亚的眼里,世界永远都是安静的,她是一位聋哑人,既听不见别人说话,自己也不能发声,无声的世界也让陈亚更好的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中。从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陈亚当过服务员,因为与客人沟通不畅,很快就辞职了,于是她开始尝试一种和其他听障群体不同的选择,进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工作。

  将有蛀虫等腐蚀的书籍进行修补、装订、压平、订线等步骤,这是陈亚的一些日常工作。

  由于人为破坏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古籍的寿命越来越短,在古籍的修复过程中,陈亚也会遇到很多问题,纸和笔,成为了陈亚与同事们唯一的交流方式。

  “她比我们早来很久,而且经验也非常丰富,当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她都会很耐心的跟我们“讲解”,虽说她是一个特殊群体,并没有影响我们的交流,她严谨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同事黎彦君告诉记者。

  从2012年开始在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从事古籍文献修复工作。八年来,陈亚累计为国(境)内外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大专院校、图书馆等公藏单位及民间收藏家抢救修复古籍、字画、册页、红色文献、钱币等共计500余件。

  从一窍不通到行业大师,在施英涛和陈亚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的工匠精神,而且还看到了古籍修复的未来,正是有了像他们这群人的努力,相信我们5000年的华夏文明也会更加渊远流长。(图文/龙泉驿区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