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对电子游戏切莫“妖魔化”

发表时间:2018-06-22 14:25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田怀新

  世界卫生组织在18日发布的《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国际统计分类》中,首次将沉溺于强迫性电子游戏列为一种精神健康状况。根据定义,这是一种对游戏(“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的现象。消息甫出,引发了广泛关注。(6月21日 人民网)

  游戏成瘾被WHO列为精神疾病,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这一消息让爱玩游戏的孩子们感到无比的受伤和绝望,因为很多很多年轻的父母们为“别打游戏”的口头禅,终于找到了科学权威的依据。很多人将“游戏成瘾是精神病”干脆直接翻译成“打游戏就是精神病”。

  在传统观念里,游戏向来就是不受待见的事物,人们也常用“玩物丧志”来评价爱玩乐的孩子。尤其是近年来,电子游戏兴起,网瘾少年大幅增加,沉迷游戏甚至猝发死亡的事件频现,更让游戏变成众矢之的,很多人视其为洪水猛兽。于是,人们一边对玩游戏的孩子围追堵截,一边厉声讨伐游戏厂商的为富不仁,痛诉游戏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毒害危害。

  拒绝游戏成瘾,将其列为精神性疾病,这无疑反映出全世界向游戏成瘾宣战的决心;但在实现生活中,这种美好的愿望可能会走样变形,甚至会变成了对电子游戏的妖魔化批判。但被游戏陪伴并健康长大的我们,肯定还记得那些天真烂漫无拘无束玩游戏的日子,而且深知“玩游戏”和“游戏成瘾”完全是两码事。因为寄予孩子太多期望,唯恐他们受到一丝半毫的伤害,我们往往会被爱冲淡了理性,于是盲目排除一切不利于孩子成长的潜在可能。

  理性的人都清楚,游戏不是万恶之源,玩游戏也不是玩物丧志,游戏的善与恶、是与非、利与弊,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对待并使用它。时下有很多职业玩家,成为高收入群体,而且有不少高校也都开设了电竞专业,说明电子游戏有着光明的未来。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游戏成瘾的危害,只不过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看到短处时,亦要知道它的长处在哪里。我们反对一刀切式的批判,更不赞成妖魔化电子游戏。

  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孩子的健康需要维护,但也别混淆了概念,夸大了危害,从而剥夺了孩子玩乐的天性。(邛崃评论员:清平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