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80410151123.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复兴传统文化离不开“老行当”引擎

发表时间:2018-06-27 15:52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田怀新

  6月15日,江苏省首届老行当文化艺术节在南京市八卦洲陌上花渡拉开帷幕。在为期4天的活动期间,一些逐渐消失的老行当的艺人和工匠们通过展示和现场表演等形式再现这些传统行当,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中国文明网 6月20日) 

  事实上,每个人都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几年一股“怀旧风”悄然刮起,不少70后和80后纷纷回忆起了童年时光,每个人经历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记忆自然不同,但依旧存在很多共通的童年记忆,街头生意火爆的爆米花摊、小伙伴争相模仿的编绳手链、大戏台定期公演的地方戏曲……这些“老行当”成了我们难以忘记的文化记忆。而随着这些“老行当”的市场越来越小,它们慢慢退出了文化舞台,并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尤为可惜。 

  “老行当”不应成为橱窗里陈列的“老物件”。与博物馆的文物不同,文物物稀价贵,一旦损坏便不可修复,而“老行当”是一种“物+艺+人”的传统文化,没有人、没有艺,物也就没有了传播的价值,三者缺一不可,也正因为如此,“老行当”有着强大的“粉丝”群体,也是“老行当”重返“舞台”的坚实拥护者。“老行当”需要从业者用心钻研和生产,一个漂亮的中国结、一张美丽刺绣的手帕,都是机械无法取代的,手工匠人的双手和花费在作品上的心思,是可以被消费者感受到的,也是大众接触传统文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民族特色发展,国家传统文化板块建设,都离不开“老行当的驱动。我们一边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另一边又对童年时期的“慢”生活怀念不已,也进一步证明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情结。共享单车的回归又让我们找回自行车王国的感觉,我们童年时期出行,也多是靠自行车,那种惬意的骑行也是难以忘却的记忆。 

  皮影、绳结、爆米花、昆曲提线木偶、华阴老腔,这些代表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老行当”逐渐回到我们的身边,正有力地助推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文化不能只是写在文化史书里的“一句话”,而是应该“活”在我们身边,只有“活”起来的文化,才不会成为无法回去的“过去”,才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郫都评论员: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