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png
  • 未标题-1.jpg
中国文明网 |红星新闻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邛崃吴氏家风:一家三代扎根乡村70余年接力奉献

发表时间:2023-08-30 15:30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龚 里

  在夹关镇太和小学里,有一位教师叫吴松,他家3代7人扎根乡村教育70余年。“志存高远严修身,心怀天下意纵横”是吴家的家训,“好学不倦,鼓励自己,激励他人”是吴家的家风。

  吴氏一家三代七口人,全部扎根山区为教育,用知识、坚守和奋斗把一代又一代的山村孩子送出了大山。太和周边5个行政村、9000多村民,当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吴家教过的学生。

  “爷爷吴世雄,奶奶黄治钦,妈妈吴继涛,妻子黄玉英,妹妹吴旭和妹夫韩松涛,都是乡村教师。”吴松的介绍,吸引了每个耳闻者的注意力——吴家三代“接力式”乡村执教,教书育人已达70年。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吴家三代人,穷其一生教学和治学,探究着百年树人的真谛。

  不落下乡里任何一个学生是三代人的精神准则

  在吴松的儿时记忆里,爷爷是乡里最有知识的人,很多人都愿意跟他请教问题,从那时起,就给吴松留下了老师非常受人尊敬的印象。

  吴松的爷爷吴世雄1953年高中毕业后,主动放弃城里的工作机会,回到太和乡教书。

  当时,太和乡的群众大多家境贫困,很多孩子交不上两三元的学费,辍学在家做农活。爷爷吴世雄不忍心看着一个又一个聪明的孩子丧失读书的机会,主动在自己每个月十七八块的工资里面,划出一块又一块去帮助一个又一个的贫困家庭,供孩子们读书。

  同时期在村小教书13年的奶奶,也把辍学孩子的名单列出,一个又一个登门拜访,给老乡做足思想工作,让濒临辍学的孩子回到了学校读书。

  爷爷奶奶二人连续29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助了许多家境贫困的学生。受到长辈的影响,吴松的妈妈后来也做了老师,在任教26年间,资助了一个又一个学生。

  30年来,吴松也始终坚守着服务乡村教育事业的入党初心。

  面对辍学的孩子,他总是不畏山路难行,跋山涉水也要走访到家,不断关怀鼓励他们重新回到课堂;多少年来,他一直守护着属于他自己的三尺讲台,让更多的孩子找回了信心,勇敢走出大山、走出国门。

  现在吴氏桃李遍天下,被这些学生铭记在心的,是吴家为他们打开“门”,也为他们找到“路”。

  三代人都当乡村教师,围绕乡村教学的讨论与思考是这个家庭绕不开的话题,最后三代人有了共识——鼓励是“法宝”。

  因为这个法宝,年过七旬的郑循福依然清晰记得,老师吴世雄帮他找出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我再调皮,也有优点。”也因为这个法宝,让更多贫寒家庭的孩子成功走出大山。

  “他上课总是绘声绘色,我后来当老师也总是学着他那样给学生上课。”原太和中学校长罗朝友是吴世雄的学生,他把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传给后人。

  17岁的高雪莲曾在初三时弃学,投奔城里的姐姐打工去了,是吴松三番五次组织各方力量把她劝返回的教室。吴松说,“刚好遇到上化学课需要胡豆花,我特意把这个任务交给她,不想她竟然带来一大袋来,还因为摘花差点被狗咬。”高雪莲回忆道,“全班同学给我鼓掌,很受振奋,后来中考也不错,才能继续坚持读高中。”

  “如果不是吴老师,我现在不可能坐在高中教室里,可能就在某个小餐馆打工吧。”高雪莲流着眼泪说。

  再穷不能穷教育 再苦不能苦孩子是吴氏的精神追求

  吴松是吴家的第三代乡村教师。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吴松以太和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邛崃师范学校学习。

  知道太和学校严重缺乏艺体教师,毕业后,他放弃城里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成为太和学校成立以来第一位体育老师。看到太和学校的操场一直都是凹凸不平、尘土飞扬,一下雨就坑坑洼洼,吴松犯起了难。

  在学校支持下,他号召全校老师带领学生一起从河边背来小碎石,将操场的坑洼填平,一举改善了学校每逢风雨天就水潭一片的状况。

  太和是革命老区,在过去,学校的条件十分艰苦,愿意来任教的教师少,缺老师是常有的事。吴松到太和学校后,发现凭自己的力量仅教授体育课是远远不足以满足太和学校的文化课教育需求。

  为了解决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吴松便主动请缨。白天上班教书,晚上便向同为太和学校数学老师的爱人黄玉英请教,学习各年级数学的教育方案。

  在扎根乡村教育30年的时间里,吴松老师担任过体育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学校缺什么样的老师,他就认真钻研相关的课程,担任教学任务,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解决学校的困难。因为教育工作出色,吴松与黄玉英先后被评为成都市优秀班主任、邛崃市优秀教师、邛崃市优秀班主任,被家长们誉为“信得过”的老师,吴松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省优秀教师。

  秉承家风、坚守信念,吴松始终坚守着一名共产党员奉献乡村事业的初心。在吴氏家族的影响下,更多的年轻老师为振兴乡村教育而来。

  好风传家是吴氏家族的坚强后盾与动力源泉

  从1953年到今天,家中三代共有7人连续63年担任本地乡村教师,坚守大山:爷爷吴世雄和奶奶黄治钦是“村教一代”,体会过全乡敬仰的荣耀,妈妈吴继涛是“村教二代”,困难年代独自一人肩挑家庭和工作。

  到了“村教三代”吴松和妻子黄玉英、妹妹吴旭和妹夫韩松涛这里,乡村教师成为矢志不渝的坚守。

  吴松及其家人用自己的言行展示了一个普通而又美好的家庭形象。他们尊老爱幼、敬业修身、待人友善、敬业奉献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2017年7月吴氏家庭被评为成都市文明家庭。2017年10月湖南卫视《儿行千里》以吴松家三代教育点滴为主线做的专题访谈,准时播出,瞬间收视率就达两千多万次,成为前九期的第一名。2017年10月25日,《华西都市报》以“我的获得感——一家三代村教,63年山乡树人”为题,写在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得到全国各大媒体的转载宣传。2018年,中央电视台CCTV-1《新闻联播》播出“新春走基层”节目《一家三代扎根乡村67年接力奉献》,用4分10秒报道了这个动人的家风故事。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朵朵花儿的盛开,是一个个家庭的幸福,是新发展理念公园城市里最美的风景。”

  在观看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后,吴松表示,“现在孩子们能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观看宇航员在空间站授课。作为一名工作在乡村教育前沿的教师,我很自豪能成为乡村教育十年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激励人心,让我们更有信心办好人民满意的乡村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太和学校也发生了大变样,艰难度日的岁月也已经翻篇。现在吴松可以用投影讲课,带学生到专门的实验室操作,还有木板洛铁画等民间工艺供学生选择学习,曾经的泥巴操场也早已经脱胎换骨,成为标准的塑胶跑道。

  “我们家三代人亲眼目睹太和学校的发展,过去艰苦的办学条件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太和学校的老师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教育。”

  吴松感慨于极具现代感的太和学校,自己的坚守也迎来了回报,“希望有更多年轻人的力量,能注入到乡村教育里来,希望社会各界更加关注乡村教育。”(图文 邛崃市文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