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216150111.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文艺为时代而歌方能“掷地有声”

发表时间:2016-03-24 06:56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我们的文艺为谁服务?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这个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已经明确的问题,却容易使人在认识上和实践中迷失方向、发生偏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脱离了人民群众,文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22日《光明日报》) 

  从文艺作品的属性上看,其都是上层建筑的内容,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文艺创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应该为时代而歌,才能够真正实现掷地有声的效果。那么,文艺作品如何才能够为时代而歌呢?一方面,每个文艺创作者都应该能够感知时代进步的步伐,找寻到其中的必然节奏,从而渗透到自己的文艺创作中,无论是哪种题材的文艺作品,都需要这样的时代脉搏的赋予;另外一方面,国家和地方应该出台相应的文化鼓励措施,鼓励更多的文艺创作者能够再接再厉,推陈出新,推出更多契合时代要求的作品,来充实和丰盈我们的精神世界。 

  扼住时代的喉咙,能够避免只有高原没有高峰的现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指出的“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而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现象,就因为没有仅仅扼住时代的喉咙,纵观历史上那些文艺繁华的时代,都曾经有着这样的仅仅扼住时代喉咙的例子出现。像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和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等精品力作,都是在时代背景下写下来的,今天我们进行阅读这样的作品,仍旧能够感受到其中跳动的时代步伐,能够感受到当时那个时代变奏的序曲。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懂得文艺作品为时代而歌的过程,无非就是仅仅把握时代喉咙的过程,能够从时代中出发,找寻到契合的原则,让时代渗透在文艺作品中,从而实现文艺创作的高峰 

  文艺为时代而歌,更需要每个创作者都具备敏锐的洞察力。文艺创作是艰辛的脑力劳动,而要让这样的脑力劳动实现成果的话,就有着更多的辛劳付出。其中,把握时代的洞察力不容缺少。举例来说,在美术界内,谢之光的《万吨水压机》,杨之光的《矿山新兵》,宋文治的《山川巨变》,谢之光、程十发、张桂铭的《造船组画》,吴作人的《戈壁行》,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董希文的《千年土地翻了身》,吴冠中的《太湖鹅群》等等,这些大师名家,这些扛鼎力作,无不是来源于时代的最好描绘。在电影领域,吴天明的《老井》、田壮壮的《蓝风筝》、王小帅的《青红》也都深深浸透着其中时代的影子和痕迹;在电视剧领域,《我爱我家》《家有儿女》这些家庭情景剧,也深深浸透着时代的影子,可以说,文艺创作者只有具备洞察力,才能够汇聚这样的正能量,懂得其中的真谛。 

  只有那些掷地有声的文艺作品,才能够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抚慰。所以,我们满心期待着每个文艺创作者都能够从时代的节奏出发,触摸时代变动的步伐,让我们能够欣赏到更多优质的文艺作品。(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