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截图20161214164307.jpg
  • 成都广告图.jpg
  • 1.jp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保护传承文化和自然遗产需神形皆具

发表时间:2017-06-16 11:32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龚里

  10日,由北京语言大学和首都博物馆联合主办的2017“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京举办。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代表,以及各国驻华使节、中外专家学者、孔子学院学生代表等应邀出席活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表示,本次活动将充分发挥北京语言大学“小联合国”特色,通过"文物进校园"活动,将文化遗产教育延伸至校园及海外孔子学院,深化孔子学院平台上的中外文化遗产学习与传承等合作;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体验,增进中外学生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与学习,加强多元文明交流互鉴;通过世界青年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倡议活动,提升世界青年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意识与责任意识,推动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6月11日,人民网。)

  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中国的“瑰宝”。2017年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个日子设立的初衷,用李克强总理的话概括说,就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文物和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或是大自然赐予的财富,对它们的保护和传承,是对历史的责任感、文化发展的责任感、人类生存和进步的责任感。通过它们,人们才能知道历史是怎么发展的,才能有更丰富和健康的生活。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该有怎样的理念和方式,非常重要。文物和文化遗产都具有文化性质,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因此对他们的保护和传承就需具有可见的形和可感可思的神。

  当下有些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方式并没有很好的皆顾神形,比如城市里泛滥的仿古建筑,出发点很好,但由于缺乏精神内涵,以文物的外表来装饰当下的精神,显得有些不伦不类。其实,传统的建筑外表已经搭起了很好的框架,如果在框架之内填入与之协调的文化元素,便能赏心悦目,入成都的宽窄巷子。而有些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则缺少具体可感的“形”,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大量存在传承了数千年数百年的优秀文化,却由于没有好的机构、组织与表现平台,以致它们只能在精神层面流传,当那些传统艺术家离世后,文化也就消亡了,这不得不引起警觉。

  实际上,博物馆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不足,博物馆做到了保护,但要做到传承却很难,因为文物封存起来难以见真容,社会上难以有由文物衍生出来的相关意识。出于对文物的保护是可以理解的,但可以通过办展览和专题讲座来让文物走进人心。

  文物寄托的是文化,文化遗产本身是文化。健全的“形”让文化得以寄托的根基牢固,精神使得文化深入人心,实现文化的实质价值。没有形的文化是飘在空中的云,容易消散;没有神而只有形的文化是一具空壳;唯有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文物与文化遗产需要两者一起抓。(金牛区评论员 王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