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标题-1.png
  • 未标题-1.jpg
中国文明网 |红星新闻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画好社会救助“同心圆”

发表时间:2022-12-09 15:01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关 荣

  不久前,民政部会同中央农办、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从加大低保扩围增效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急难临时救助、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优化规范办理流程、落实保障措施等5个方面,对进一步做好低保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力求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扩围增效,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面对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理应发挥效能,让政策红利能够精准地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越是精准帮扶,越是能够实现既定效果,越是能够画好社会救助的“同心圆”。以《通知》为例,就是要将人找政策变成政策找人,也就是向着“应保尽保”的目标不断迈进。

  精准兜底,从基础数据入口做起,建立建全主动发现机制。一般而言,贫困人口属于缺乏主动求助能力的群体,他们无论是留守儿童还是留守老人,还是孤寡老人,都缺乏相应的主动求助的意识,这就成为被遗忘的群体。在社会救助的机制内,需要不断完善主动发现机制,从基础数据的入口上彻底解决好贫困人口的救助,让每个贫困群众都能够被发现。正如《通知》中说的,要求“针对重病、残疾、就学、失业等情况设置预警指标”,这样就能够向着主动预警机制迈进。

  对精准兜底而言,只有数据精准,才能够做好入口管理,随着主动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为精准兜底奠定坚实的基础。

  锐意创新,向各地因地制宜看齐,让精准兜底经得起考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我们,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特殊情况,需要因地制宜,才能够做出符合本地要求的决策。具体到社会救助机制上而言,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动员各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其能够积极创新。近年来,也已经有众多的实践经验。比如浙江省宁海县开展“百分制”探访关爱服务,对困难群众的抗风险能力实行百分制量化评估,建立分类探访制度;湖北省枝江市将社会救助纳入“吹哨”管理,发动网格员和志愿者,给困难群众更多关爱;陕西省建立上门巡访、电话询访制度,确保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这些实践,都为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向着画好社会救助“同心圆”看齐。

  民生没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每个困难群众,都需要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让其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如初。而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就是要将这个兜底工作做精做足做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建立起一个预警机制,让政策主动找到人,让每个困难群众成为社会救助的对象,同时尊重各地的创新实践,共同提升社会福利水平。(彭州评论员 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