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216150111.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作品写在心坎上”源于根植生活中

发表时间:2015-12-24 06:37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杨金祝
  他是知青作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作品深入刻画了一代“上山下乡人”几十年的人生轨迹。三十多年笔耕不辍,创作了许多记录时代又感动时代的优秀作品。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当代著名作家叶辛。(12月23日中国文明网)

  认识著名作家叶辛,是从电视剧《孽债》的主题曲《哪里有我的家》开始。“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没有我的家……”这首歌不仅勾起了那不堪回首的知青岁月,而且也反映了知青回城之后的许多烦恼和无奈。

  其实,叶辛是我国非常著名的青年作家之一,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恐怖的飓风》、《在醒来的土地上》、《省城里的风流韵事》等。其中,根据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家教》《孽债》而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不精深受广大观众所喜爱,而且在国内引起巨大轰动。叶辛在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文艺工作者,并荣获全国首届五一劳动奖章。

  观看作家叶辛的作品,给人最大的感受和体会就是真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就是震撼力强,撞击心扉、打动人心,给人以深刻启迪。探究其文学创作之路,大家不难发现:其精彩写作人生和文学创作成就的背后,离不开他长达10年知青生活的宝贵经历,得益于他经历“上山下乡人”那段特殊岁月。

  众所周知,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生活是文学创作的肥沃土壤和不竭源泉。纵观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作家,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被人民所接受、所认同、所喜爱的惊世之作,其至关重要的因素既不在于其文学素养深浅,也不在于其写作水平高低,而是在于他是否深入生活、扎根基层,是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拜人民群众为师。如作家柳青,为了写《创业史》,他在皇甫村踏踏实实地生活了14年,对农村中各种人物了如指掌之后,才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等一批羽羽如生的人物形象。还有作家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前,他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深入生活,多次到陕北进行生活体验,以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思考。

  毋庸置疑,作家叶辛也和柳青、路遥等许许多多的作家一样,正是长年根植于生活,有了10年知青“上山下乡”的特殊生活经历,有了深入现实生活体验的亲身体验,才有了对生活刻骨铭心的感受,写出了一部部深入读者心坎上的优秀作品。

  根植于生活,创作大量知青生活作品。10年7个月的知青生活,尽管给叶辛带来了始料不及的磨难和艰辛,但也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大量原始素材、打下了深厚的根基。正因如此,他先后创作了《孽债》、《蹉跎岁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风凛冽》等多部反映十年浩劫期间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生活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那一代青年人的生活境遇、理想追求和坎坷命运,把无数有知青生活经历的人重新带到那个特殊的年代,并引发社会“轰动效应”。

  根植于生活,揭示现实反映民众声音。除了反映知青的作品外,叶辛还非常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比如进城务工人员,尽管他们天天生活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每月最低工资也有三千多元,但是他们的感情世界、精神需求却存在无法弥补的空白。为了关注着一个庞大的群体,创作有他们的小说,他深入到一个合资工厂里,和工人们交朋友,与工人一起在食堂吃饭,还去了他们住的地方。最后,一部反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组建临时夫妻现象的小说《问世间情》创作完成。叶辛从通过他的笔,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群体、关注这个群体,尽到了一名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应尽职责。

  总之,作品写在人民的心坎上源于根植生活沃土中。文艺工作者只有长期带着一颗为民之心,用自己的感受去体验生活、亲近生活,才能够将作品写在人民的心坎上,创作出人们喜爱、社会影响力大、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