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216150111.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文艺转作风带来创作“新气象”

发表时间:2016-03-08 06:58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娜

  “深入生活,就是要真正地跟老百姓在一起,而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到基层走一走、看一看。”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代表说,“这一两年,文艺界的风气的确在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越来越能静得下心,沉得下去。”(3月7日《光明日报》)

  文艺来源于生活,取之于人民。一部反映人民心声、打动人心、传承和影响后世的精品力作,无一不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然而,在市场经济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面对金钱、物质、名利等各种诱惑,文艺界曾一度出现一股不正之风、弥漫着浮躁的气息。其主要表现为:有的为了金钱而迷失了创作方向,单纯迎合极少数人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有的为了虚名而丧失道德底线,文艺创作胡编乱造、歪曲历史;有的作风漂浮,精神涣散,文艺创作与演出敷衍了事、得过且过……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尽管文艺界时有新作出现,但却是只见产出不见出彩,只见作品不见力作,只见高原不见高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文艺创作导向出现严重偏差之外,最关键的就是文艺工作者的态度和作风出了问题,没有脚沾泥土、脚踩大地,没有深入生活、扎根群众。

  众所周知,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文艺创作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到生活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文艺工作者如果成天坐在办公室,凭空捏造和想象,是不可能获得更多的生活积累,更不可能激发艺术创作的灵感。只有把自己融入现实生活,亲身感受现实生活,才能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悟,刻画出有血有肉的人物情节和故事,创作出激荡人心的精品力作。如作家柳青,如果没有他在皇甫村踏踏实实地生活了14年,是不可能写出反映农村题材的文学巨著——《创业史》;再如著名词曲作家阎肃,如果没有长期的深入基层一线、边关哨所,也就不可能创作出《风雨同舟》、《小白杨》 、《说句心里话》等大量反映人民军队、人民生活的精品佳作;还有2015年复排的歌剧《白毛女》,如果没有剧组和演员们主动到故事发生地河北省河坊村去感受生活,这部70年前的作品就不可能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被观众所接受所认同。

  深入生活,就会得到馈赠,扎根人民,就会多出力作。应该说,一年多时间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鞭策和指引下,牢记责任和使命,积极主动作为,文艺界的作风有了明显转变,文艺创作迸发出前所未有的青春与活力。不少艺术家、文艺工作者通过各种形式自觉深入生产生活第一线,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把创作深深地扎根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之中,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火花”;先后创作和推出了《平凡的世界》、《琅琊榜》、《战狼》、《白毛女》、《大圣归来》等大量受群众喜爱、被市场所认可的文艺作品,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文艺转作风,带来创作”新气象“。广大文艺工作者从“要我去”到“我要去”,从“走马观花”到“沉下身去”,作风转变不仅带来了精品佳作频出,而且开辟了文艺工作的新天地,带来了文艺创作的新常态。(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