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216150111.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推进文化改革要开好“三药方”

发表时间:2016-03-09 06:57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娜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为全体人民提供昂扬向上、多姿多彩、怡养情怀的精神食粮。两会代表委员认为,“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了未来文化事业改革的着力点,勾勒出文化发展的线路图。(3月7日新华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动力。

  正因如此,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中华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传承。2000多年前,孔子、老子等先贤圣人们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自强不息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后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文化事业,先后作出了一系列推动文化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还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思路,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探明了清晰路径。

  然而,面对文化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结构不均衡、城乡差距大、文化人才匮乏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到底如何改、怎么改,如何才能让文化事业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事业相适应?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有关部门认真探讨和深入研究。不过,笔者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想推进文化改革,使其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精神力量,关键还是要找准症结、开好“三个药方”。

  首先要开好“调理药方”,解决文化产品结构“失衡症状”。当前,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存在的文化产品多而精品力作偏低、文化需求巨大而结构性供给不均等问题,就如同人体机能出现阴阳失调。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对其进行全面调理。也即是说,要找准文化改革发展的平衡点、着力点和发力点,取长补短,使其保持平衡、均衡、健康发展。

  其次要开好“补血药方”,解决农村文化设施“贫血症状”。我国基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缓慢,究其主要原因就是自身造血功能差、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资源匮乏等,这也就如同人体出现贫血症状。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加大基层农村文化专项资金投入、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基层文化网络、优化配资基层文化资源等,为基层农村文化事业“补血”、“输血”,增加发展新动力。

  最后要开好“固本药方”,解决农村文化人才“短缺症状”。人体虚弱、容易生病,关键是要培元固本,增强体质。文化事业也一样,基层农村之所以发展迟缓、缺乏后劲,关键是缺乏文化人才作为动力和支撑。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抓好文化人才的培养,建立科学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有针对性地选拔和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一线,完善基层农村文化人才培养机制,让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人才来到农村、留在农村、服务农村,从而为基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总的来说,“十三五”期间文化改革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科学决断,找准症结,开好“药方”,就一定能够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改革目标,迎来文化事业百花齐放的春天。(长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