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216150111.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互联网+公益”增强公益服务“获得感”

发表时间:2016-01-28 12:03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凤鹃

  “2015 下半年我去看望过社区的独居老人,参加了小区的义务环境整治活动,一共积累了30多分。”成都市锦绣社区居民李月英说,自己的积分在2015年底得了社区志愿者二等奖。据了解,自2013年起,成都锦绣社区正式启动社区居民志愿者积分制度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登录社区公益官网,通过网络下单方式兑换积分礼品或服务。(1月26日,成都文明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价值观念的进步,参加公益服务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来自各行各业的的志愿者不断活跃在社会公益服务一线,成为了传播社会互助互爱正能量的积极分子。在人们已有的观念里,“互联网”和“公益”,绝对是两个完全沾不了边的概念,然而经过成都锦绣社区志愿者的有机结合和灵活创造,一种“互联网+公益”的模式由此诞生。

  在当前“互联网+”这个概念炙手可热之际,“互联网”和“公益”走在了一起绝不是巧合。正如锦绣社区志愿者提到的,“互联网+公益”让社区公益更洋气,而从具体实践和反响来看来,这种“互联网+公益”或许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可谓“时尚范儿”十足。

  利用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创新,是“互联网+公益”模式取得初步成效的主要原因。技术层面利用互联网,实现与时俱进;制度层面考虑了居民生活习惯,成功接上了“地气”,难怪这样的公益服务会吸引大批普通居民踊跃参加。但如果再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其在这个模式下,人的感受才是最深层次的原因。这个感受具体来讲,就是一种参加公益服务的“获得感”。

  首先,这是一种物质上的获得感。据了解,参加“互联网+公益”活动,表现积极的可以获得一些小礼品,同时,根据个人积分的多少还可以到“积分商城”兑换心仪的物品。实事求是的讲,一袋洗衣粉、一把面,从市场劳动力价格来讲,肯定是“获得<付出”。然而即使就是一些价廉的生活品,但却是自己参加公益活动的见证和肯定,可谓“礼轻情意重”,因而更显“物美”。参加公益活动,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还能获得一些生活物品,这便是两全其美。这种物质层面的获得感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

  其次,这是一种服务获得感。笔者注意到,在“互联网+公益”模式下,志愿者可以用自己的积分,在网络上兑换相应的服务,这才是一个最大的创新之处,颇有几分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味道。在兑换服务的操作模式下,“获得=付出”。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传统习俗里,远亲还不如近邻,谁家还没有一些难处短处,乡邻乡亲多搭一把手,多出几分力,在困难的事也变得易于分担。然而到了现在,领居倒是多了,可是认识的人却少的可怜了,家里有事也不好向楼上楼下开口了。通过积分兑换服务,倒更像是给互帮互助的传统搭建了平台,实现了服务的等价交换,增强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最后,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获得感。在“互联网+公益”的模式下,不认识的乡邻乡亲熟悉了,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走到一块儿了,说不完的家长里短,感慨不尽的人情世故,这何尝不是一种交际的愉悦感。参加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地利用业余时间,为社会创造一定的价值,对于空闲时间较多的尤其是家庭主妇和退休人员来讲,能够乐在其中,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小小的“事业”,这其实又是一种自身价值和社会责任感。这样来看,实际上是“获得>付出”。

  对于成长中的“互联网+公益”模式,并不是没有不足,正如有人提到的对于不熟悉互联网的志愿者可能会有障碍。但这并不影响这种模式的成熟和推广。在“推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培育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精神文明建设任务中,这种“互联网+公益”的模式必将创造出更多的获得感。

  (彭州市文明办评论员: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