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参与网络访谈 感受有血有肉的“成都好人”

发表时间:2012-04-19 08:45 来源:成都日报 责任编辑:王 楠

  学习道德模范,争做“成都好人”,“道德模范·成都好人”网络系列访谈活动第二轮访谈直播结束。曾经给我们带来感动的“道德模范·成都好人”在经历“好人好事”的过程时究竟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呢?一遍又一遍,温暖一直在延续,面对面的零距离交流,让我们感受他们真实的一面:其实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有过害怕,也有过犹豫。

  第二轮网络访谈,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邀请了2011年度“道德模范·成都好人”见义勇为提名奖获得者张仁康和敬业奉献类提名奖获得者李丹戈做客成都文明网,为网友们在线呈现一个真实的成都好人。访谈的主持人是来自成都电视台的主持人李颖,在近2小时的网络访谈过程中,主持人与两位“成都好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很多网友也通过成都文明网与好人进行了在线互动交流。在线网友称赞张仁康的见义勇为行为“纯爷们”“真英雄”;对李丹戈这个环境的美化师更是称赞有加:“平凡的岗位如此敬业,难得!”“默默奉献啊!”

  现场特写

  “遇到不良习气,大家都应该站出来”

  张仁康着一身工商制服出现在访谈现场,显得精神抖擞。访谈一开始,主持人就把我们的记忆带回到2010年11月25日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面对危险,难道就没有一点畏惧和一丝的其他考虑?主持人向张仁康提出了这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张仁康回答道,“当时根本来不及想其他后果,不管他带没带东西,坏人坏事都必须要制止。他砍我的时候,反而增加了我要逮住他的决心和勇气。”张仁康认为自己很幸运,也许这就是老天有眼,让好人能一生平安。然而,事后的他想起来却有一些害怕,“因为把家人吓惨了,如果不是刀偏了1厘米,可能我真的不在了。”

  张仁康脑袋上缝的10多针伤疤,现在隐约可见。“伤疤对生活和身体是否有什么影响呢?”网友们发问。张仁康很淡然,“没有影响。”事情发生后铺天盖地的关心,张仁康显得不太习惯,“其实我做的不算啥子,看到这种社会的不良风气,都是该站出来制止的。遇到不良习气,大家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多一分勇气,添不少和谐。”朴实的语言被网友们称赞,然而张仁康却谦虚地说,“荣誉是新的起点,新的动力,我只是想做个好公民。”

  他的故事

  听喊抓贼 他立刻冲出门

  2010年11月25日21时左右,张仁康与朋友在温江区航天路与两河路交叉路口附近聊天,突然听见“抓贼”的呼喊声,立刻和朋友冲出门去,发现有人正在盗窃路边车内财物。张仁康冲上前抓住了歹徒的脖子,歹徒拼命反抗,并抽出藏刀砍向张的头部,但他仍然紧紧抓住歹徒。此时,一辆白色轿车冲进人群,从车上下来另一名歹徒挥刀向张仁康的胸部刺去,张仁康猝不及防,被刺后倒地。歹徒立即钻进接应的白色轿车迅速逃离现场。随后,张仁康被送往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抢救,经检查,张仁康身中数刀,头部缝合10多针,胸部被刺(伤及心包膜),伤势较重,直到7天后才脱离危险。

  现场特写

  “陪家人时间少,对此一直心存愧疚”

  对于李丹戈,主持人一开始就抛出了网友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工作环境,怎么坚持工作啊?”李丹戈坦言,他以前是在园林局工作,相当于从“富氧”的环境到了“臭气熏天”的环境。因为长时间在外地工作,与爱人、女儿常年不能见面,他选择了回到成都。李丹戈的初衷是,多留点时间陪陪女儿,条件和环境差点都无所谓。然而,结果却是现在陪家人的时间也少,对此,李丹戈说,一直心存愧疚。

  李丹戈说,最愧对的是女儿。在女儿生病的时候,他没请一天假陪伴,而一直工作在单位上。因为他要确保城市环境卫生达标,他要给市民一个清洁卫生的生活空间。网友们赞他是“城市环境的美化师”,“你对家人倾注的爱一定是全身心的,只是工作原因没有履行而已。”网友们对李丹戈的愧疚表示理解。

  他的故事

  灭火排险 他总在最前面

  李丹戈是成都市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主任,面对困难和危险,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每一次突发灾害治理,他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

  2010年3月,在对垃圾处置2期库区坝底阀门进行拆除、保养和安装时,1号阀门井的沼气突然发生自燃,阀门井内沼气浓度达到最低爆炸极限的9倍,如不及时扑灭,将对2期库区大坝造成极大威胁。李丹戈随即拿起灭火器,带领3名职工冒着浓浓白烟冲向1号阀门井。在他的指挥下,火势被迅速控制。为尽快消除安全隐患,他又带领职工冒着沼气对身体的危害站在过膝深的污水中对阀门进行拆装,顺利完成了连专业公司都畏惧的拆装工作。

  2011年7月23日,闪电击中2期库区沼气导排口,引起沼气燃烧。正在巡查的李丹戈等人及时发现险情,在灭火器无效、水车进不了的情况下,果断用20余张浸湿棉絮对燃火区域进行覆盖,避免了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本报记者 李霞 摄影 杨永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