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网上故事会不过瘾 网友相约“见面摆”

发表时间:2012-04-06 07:07 来源:成都日报 责任编辑:王 楠

  连日来,本报联合成都全搜索、腾讯网、新浪网推出的“百姓故事·全域成都计划”多媒体互动平台,在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也激发了大伙儿讲故事的热情。昨日,网友“pp311”通过微博发出集合令,热情邀请网友们“周末找个地方见面摆”。

  “pp311”是昨日上午10点过在新浪微博发布集合令的。“网上摆故事感觉还是不过瘾,希望能够见面摆一摆,我呼吁大家走下网,咱们组织一场周末故事会吧。”这位网友的微博发布后,引起了许多关注转播,许多网友留言表达了自己对这一提议的支持。“刚好说到我的心里了。我建议这个周六就出去,地点就相约人民公园吧。”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网友“pp311”已经开辟了专门的QQ群作为联系点,这场由网友自发组织的周末故事会已经开始筹备了。

  成都

  百态

  藏龙卧虎青年路

  青年路东起暑袜中、南街交会口,接荔枝巷,西到下西顺城街,北跨横九龙巷。长285米,宽10米,是典型的成都街巷。

  青年路在清代美其名曰“九龙巷”,何为九龙?此处原为一片空旷地坝,接纳附近九条水沟,汇聚为一条大沟,流向盐市口的金河。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就在水沟上铺盖石板,渐成街道。约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建成都时,街名得以确定。当时,这里的居民以织锦闻名,巷道两旁人家多以织锦为生。九龙巷、科甲巷的蜀绣也成为清中叶以后成都著名的两大生产集中地。至于有民俗资料称其与“九龙壁”有关,想来不过是文人的一厢情愿而已。1939年6月11日,27架日本飞机轰炸盐市口一带,投弹111枚,炸死226人,炸伤432人,毁屋4709间。日机在九龙巷投下燃烧弹和炸弹六七枚,风乘火势,把街道两侧清一色的小青瓦、串架璧房屋悉数点燃,一条蜿蜒的小街几乎成了火龙,街道大半沦为废墟。1942年修复此街后,恰逢在成都征召的“抗日青年远征军”誓师出发,仅1943年12月一个月里,成都市区(不含所辖县)参加远征军人数就达2229名,为纪念“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壮举,遂将此街命名为青年路。

  可见,青年路不但凝聚着成都热血青年的报国激情,而且也蕴含着青年们敢为人先的锐气。这样的锐气,恰恰与聚集在此的商业气息密不可分。

  成都美食

  蜀菜辣 辣得温润

  蜀菜素以辛辣闻名,但若在十年前,家乡人问我成都菜是否真如传闻中那样辣时,我总会无奈地撇撇嘴角:“有咱们家的一半辣味就好啦。”我虽是川人,却并非成都土著,味觉长期浸泡在川贵交界处的重麻重辣中,对“辣”的挑剔程度非同一般。

  十年前初到成都,亲戚家的接风宴上正是一桌好菜,我瞄准了一只红艳艳的蘸碟正准备大快朵颐,入口却失望之极,只略有辣意而已,一股葱花味裹着微咸的水汽迅速在口中淡下去,还没回过味来嘴里已是一片寡然。再多住几年,本地带“辣”字的菜色也吃了不少,但有了“珠玉”在前,怎样精致的厨艺也不足以代替家乡菜中锋利透骨的劲辣。但当有一年突然回到故乡,却突然发现,我已经没法像在座的亲友们一样肆意吃辣了,不知不觉中,舌头已经被蜀中盆地的温软菜色惯坏,多蘸一点油辣子便不停地喝水解辣,嘴唇还会肿两天。

  从故乡归来,一入成都,干裂的嘴唇立刻润泽起来,平日里显得清淡的菜肴也让肠胃好受很多。不禁有些怅然,原来不知不觉中已经离不开这个地方了。

  几年前去上海时,短短三天已经让我食不知味,每每用餐时,面对一桌小家碧玉的菜色,怎么也不想动筷。偶然瞥见隔壁桌上一碟显眼的红,急急讨了过来,豆瓣酱鲜润微辣的油香窜入口中,那是我几天来吃得最满意的一顿饭。

  再往后,消除了偏见和执念,眼前的风景骤然不一样起来,我放弃了故土浓墨重彩的锋辣,怡然融入成都稍显平淡,却格外显得余味悠长的生活中。不禁想起武侠小说中对酒的描述:塞北的酒,穿肠过肚,醉过便罢,江南的酒,入口时绵软如春雨,后劲却十足,让人用一生去梦萦魂牵。走在成都街上,不时留意到川妹子水灵灵的脸孔,恬静的眸子温柔暖人,却在不经意间飞出一抹亮丽的辣气,格外真率可爱。

  所谓“成都辣”,就是温润中的辣。

  本报记者 蒲兰 付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