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成都人缘何争当志愿者

发表时间:2014-11-07 10:05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周娜

 

小小志愿者

  一群平均年龄65岁的老人,本该在家安享生活,却组成了一支社区服务队;几十位公司老总,习惯了“高大上”的生活,却愿意俯身为素不相识的老人洗脚、按摩;一个很好的软件开发创意,没有用于商业,而是用来方便邻里互助……

  每一个故事与现象,反映的都是成都人的新风——志愿活动是一种责任。成都人爱当志愿者,成都人争当志愿者。同时,成都市委市政府也通过建立机制,完善制度,为全社会注入公益基因,让志愿者受到社会的尊重与推崇。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样的理念弥漫城乡,这样的爱心充溢邻里,这样的服务便利大众,让成都成为一座闻名遐迩的“志愿者之城”。

成都助残志愿活动

  ①高管组成志愿服务“老总队”

  在成都的一家疗养院里,80多岁的朱大爷每个月有20多块的零用钱。老人平时舍不得花,但是每月会用一半的钱买一盒红塔山烟。“他知道我有吸烟的习惯,每次都给我买烟,还买些吃的。”爱老敬老志愿者谭洪伟说,我每个月来看一次老人,他已经把我当亲人了。

  谭洪伟是成都爱老敬老志愿队的总队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成都一家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这支志愿队伍里,有20多人跟谭洪伟相似,是企业的高管或者老总,人称“老总队”。

  老总们每月一次去敬老院看望老人,至今已经坚持了6年。到了敬老院,老总们穿上志愿者马甲,给老人剪指甲、洗脚、按摩。“这是老总们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方式,许多老总习惯了将公益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谭洪伟说。

  谭洪伟的这支志愿者队伍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组建的。同样一支因汶川地震而生的志愿队伍——成都应急救援志愿队,经常登上当地报纸的头版头条。

  应急救援队的队长叫左弟海。在成都团市委工作部,记者见到了这位“传奇队长”。他是一名退伍军人,衣着朴素,身材精瘦。瘦是因为他3/5的胃已被切除。工作人员说,由于忙于志愿服务活动,左队长的胃病一拖再拖,最后不得不做胃切除手术。

  左弟海的队伍在汶川地震时已经引人注目,在今年的鲁甸地震中更是声名鹊起。

  8月3日16点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地震。当晚21点,成都应急救援志愿者们集结出发,第二天早上6点50分便到达鲁甸县政府。县政府没想到救援队伍到得这么快,连登记的表格都还没来得及制作,志愿者们就将名字写在临时找来的白纸上。

  成都志愿者不仅服务周边地区,还让远在河南的一家人感受到了温暖。

  2011年8月,河南商丘老人赵素兰失踪。自此,家人在当地开始了“拉网式”寻找。今年10月,有人称在成都火车北站见过老人。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成都志愿者的关注。市民曾先生主动提出“可提供一台车24小时待命,寻找走失老太太”。对于这份来自成都的温暖,老人家人十分感动。

  诸如此类的感动,在成都数不胜数。在成都,志愿者不光有老总,有英雄,还有儿童、老人。

  “就是身高差了点,踮脚擦起来有点累,不过这葫芦我还是擦得很干净的。”忙得满头大汗的陈杰,参加了今年8月的“小小志愿者进社区”活动,而14名小志愿者中,最小的仅有8岁。

  家住成都石羊街道三元社区的李兴惠今年85岁。以前独居的她很少与外界接触,可如今,她总是拉着社区志愿者的手话家常,不舍得他们离开。有意思的是,这些志愿者们也都是老人,他们平均年龄65岁。

  受成都志愿服务氛围影响,“年轻的老年人”开始走出家门,帮助“更老一些的老人”。据成都市文明办统计,目前,成都市55岁以上注册的志愿者已达到2万人,有414个社区设立有老年互助志愿者服务队。

  成都到底有多少志愿者?据成都志愿者网统计,每10个成都人中就有1个是注册志愿者!

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

  ②志愿服务刷卡存“银行”

  成都郫县的唐玉平有一本红红的小册子,外观类似献血证。这是郫县为志愿者们发放的“志愿服务证”。有了这本小册子,志愿者不仅有荣誉,还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根据郫县规定,活动单位将服务时数满100小时的志愿者信息,报送至县文明办。志愿者在年满70岁后,按照不低于自己服务时数30%的比例,免费享受服务。郫县通过志愿服务制度化,保证了志愿服务热情的持久。

  成都青羊区的志愿者,也有一个“证”,不过科技含量更高。一张“青羊公益服务卡”与普通银行卡一般大小,方便携带。志愿者身份注册、志愿服务时间记录、志愿服务积分激励等都存储在这张卡里。卡与“爱心公益平台”相联,当志愿者提供服务时,可通过某银行提供的手持式移动终端,刷卡记录服务时间,相关数据自动传送到“爱心公益平台”。

  成都能成为“志愿者之城”,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手段、机制创新。

  9月,成都公示了4个关于成都志愿者“注册登记、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志愿服务星级评定”等方面的征求意见稿,不少规章制度让人耳目一新。

  意见稿鼓励社会各界对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表现优异的星级志愿者进行表彰奖励和提供优先、优惠服务。星级志愿者在其他荣誉评选和各项公共服务中享有优先权利。

在成都,遍布城乡的志愿者服务,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

  成都公益慈善联合会秘书长傅艳认为:“以前盛行的就是把这群人塑造成道德模范。而现在用星级评定来激励志愿者,可以提醒每个人,我们也可以变成这个样子,鼓励更多人参与到志愿者服务中来。同时,星级志愿者在社会体系中享有优先权利,鼓励社会成员跟进。比如一些商家主动跟进,达到什么程度的志愿者,就是我的VIP。这会对社会风气形成一种引导,调动更多人加入。”

  同样在9月,成都出台了《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施意见》,对之前的探索进行了总结,提出建立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具体包括,完善社区志愿者招募、培训、服务记录和激励回馈等制度,推广建立“公益超市”爱心卡、积分卡等社区志愿服务评价激励机制。通过“爱心超市”服务积分平台、居民群众推选志愿服务明星等,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此外,《意见》还就志愿服务经费的筹集和管理作出规定。成都市、县两级将志愿服务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街道(乡镇)、社区(村)用公共服务资金支持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工作经费保障。并且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公募性基金会和公民个人资助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多渠道的社会化筹资机制。

成都应急救援队在训练

  ③社区居民互动有了手机软件

  “你需要寻求帮助,或者想要帮助他人,都可以直接在这个APP中了解信息”。在成都成华区华林社区活动中心里,社区居民聚在一起操作手机APP“善邻”。据了解,这个APP是一个用于社区邻里交流、互助的工具。谈起开发“善邻”的初衷,成华区托爱事业发展中心的负责人说:“我们就想到可以开发一个手机软件,为社区居民们搭建起一个互助的平台。”

  无论是一个APP还是一个微信公号,都能与公益挂钩。公益、互助是成都人的本能,是独特的文化基因。走进成都的大街小巷、闹市广场、展馆会场,人们会发现,在这座“志愿者之城”里,志愿活动几乎成为了新型的公共服务。

  11月3日闭幕的第十五届“西博会”,除了1210亿元的贸易成交额外,还有一组数字格外引人注目:500名志愿者,在会展现场,一个个身穿金黄色衣服的志愿者,穿梭于人流中,维护秩序,查验票证,担当翻译。这些志愿者给参展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充分展示了成都乐于公益的城市气质。

  而在社区服务体系里,志愿者甚至已经成为了主角。

  在成都圣灯街道的华林社区的办公室里,拥挤地坐满了200多位居民。社区办公室变成了“社区大教室”。“中国文学之美”和“身边的法律小知识”两堂课,让居民们听得大呼过瘾。讲课的是成都理工大学的志愿者们。

  今年,圣灯街道正式和成都理工大学启动“共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新基地”。以后,街道可以依托成都理工大学,向周边社区居民提供志愿者服务。

  在教育服务体系里,志愿者更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从2012年起,成都就成立了教育系统学雷锋志愿服务总队,下设5个志愿服务大队。

  志愿者张力耕,27岁担任副校长,却主动请缨,前往甘孜藏族自治州得荣县担任教师志愿者。“这里的孩子,除了最基础的教科书以外,没有任何别的课外读物,有时候孩子的一本课外书可以变成全班的公用图书。”张力耕说,他向青羊区反映过,让区上的中小学生与得荣县的学生联动,开展课外书“漂流”活动,成都的孩子可以将自己喜欢的课外书送给得荣县的孩子们,并附上自己的联系方式,让双方交朋友。(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