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成都深化文化改革从"办"到"管" 文化惠民先问需于民

发表时间:2014-03-19 07:50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李立光

  

话剧活在阳光下

  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文化需求多样性不断增长、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新形势下,传统的以管脚下、管系统、办文化为主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已经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法制政府、服务型政府、创新型政府建设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成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决定》,都明确要求文化管理体制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

  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2012年7月,《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以上,到2015年超过700亿元,占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一字之变,彰显成都建设“文化之都”的决心、增强城市软实力的信心,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管理理念之变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从事业单位到现代企业

  今年1月27日开始,成都西南剧场这个原本有点冷清的地方,一下子热闹起来,因为一部名为《活在阳光下》的话剧,这里成为人潮涌动的地方,400多个座位的剧场几乎场场爆满。从已经演出的30多场来看,观众们普遍反响“接地气”。截至目前,已经吸引了上万市民走进剧场。中国文联原副主席、现任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观看后,兴奋地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盛赞《活在阳光下》敢于直面现实,勇气可嘉。

  这对于出品方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来说,无疑是一颗“定心丸”:不仅坚定了他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心,更坚定了他们紧紧围绕百姓需求开发市场,做强做大国有院团龙头企业的信心。《活在阳光下》是该公司改制后推出的首台原创话剧大戏。

  “改制前,我们的作品只注重艺术的高度与深度,忽略了观众和市场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以至于许多花大成本投入的作品,演两场后就再无下文。改制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用最贴近民心的作品拉近与观众和市场的距离。观众的每一次鼓掌、每一个微笑,都是对我们的一种肯定,而现阶段我们非常需要这样的肯定与鼓励。”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唐静高兴地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已经接到了《活在阳光下》后续演出订单60场,预计还会增加,力争今年演出100场。”

  2012年,在中央文化体制改革有关精神的指导和四川省市的领导下,按照成都市《关于深化市属国有院团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原成都艺术剧院院部、歌舞团、话剧团、杂技团四个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于6月29日成立了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从改制前的成都艺术剧院院长,到改制后的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唐静角色的变化所折射的正是主管部门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理念之变。

  按照中央和省市对文化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统一部署,成都市进一步厘清文化行政单位、公益事业单位、转制文化单位和社会文化单位的职能,理顺相互关系,把政府该管的事抓在手上管好,不该管的事交给社会和企业,有序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文化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绩效考评机制。

  健全的制度和围绕积极培育市场为主的决心是最为关键的两大要素。短短一年多时间,转企改制的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公司法》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部门和岗位设置;按企业管理模式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全院职工进入“五险一金”保障体系。唐静表示:“公司的成立标志着成都我市国有院团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意味着我们从此告别‘铁饭碗’,以成都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

  数字点击

  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至今,共完成各类演出519场,总收入2172.6万元,利润324.33万元,上缴税费共计71.04万元。今年,公司将进驻东郊记忆,增加经营歌曲的版权和发行,或在艺术产品的创作、制作过程中有意识植入有自主版权的延伸产品,逐步实现以艺术演出为中心的多渠道经济来源,壮大国有文化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