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124152949.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文明网区县联盟

成都市都江堰图书馆成为灾后文化重建标志建筑

发表时间:2011-04-21 10:41 来源:成都日报 责任编辑:余 叶

  “生态不能破坏,城市记忆要保留,要注重当地环境的保护,尽可能保留旧区的文化特点和地貌特征。”按照这一设计规划理念,在都江堰市“壹街区”,改革开放初期都江堰三大工厂之一的青城造纸厂14米宽、120米长的大厂房,经过加固、改建后,如今成了都江堰市图书馆。新开馆不久的都江堰市图书馆是上海对口援建的“交钥匙工程”,由于其独特的“建筑再生”设计理念,成为都江堰灾后文化重建标志性建筑。

  品读:“建筑再生”,重读现代与过去

  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穹顶照进宽敞的大厅,舒适的沙发、整齐排列的书架,惬意而又安闲的人们享受着美妙的读书时间。工业年代遗留下的行车道与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系统的交相辉映,给读者们带来了视觉上的冲击。分属于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用途的事物代表了这座建筑的两个身份。都江堰图书馆,“它完成了从旧厂房向数字化图书馆的完美转变。”

  “这座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从前的模样,你看,被重新利用的吊车梁与崭新的书架、老式横梁与现代化的设施相映成趣,这是一座新的图书馆也是一座有历史的建筑。”杨勇馆长向记者介绍道。保留了老厂房原有的框架结构,使用钢材和预制板分割空间,把空间由一层变为两层,维修好受“5·12”地震损坏的门框与屋架,使之可以继续使用。这就是“建筑再生”的理念,“整个图书馆既保留了都江堰市的工业历史遗迹和城市记忆,又赋予了老厂房新的文化内涵,是时代性与文化性的有机融合,是援建的上海人民和都江堰人民历史、情感、文化的见证和延续。”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给这一设计理念赋予了时代内涵。

  感受:应用现代科技,不失传统功能

  步入大厅,一台硕大的触摸屏系统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原来它的作用是提供图书信息检索和图书馆介绍信息,读者可以通过这个系统精确的定位馆内藏书的位置。

  在免费的电子阅览室,市民正在免费上网,他们或是在看电子书籍,或是在利用网络娱乐。电子阅览室是都江堰图书馆的一大亮点,这也是全成都市第一家凭IC卡借阅证免费上网的电子阅览室。“如今,都江堰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民的休闲生活观念;在都江堰,读书将会成为一种习惯。”

  马熔贵老人是附近居民,正在读一本历史类书籍。“以前,我们这些退休的老年人只能到处散步,现在有了图书馆,我们老年人也可以看书学学知识了。”老人开心地说。据杨勇馆长介绍,都江堰图书馆平时接待二百多人次读者,节假日则达到六七百人次,而且多为一家三口。

  科技为都江堰图书馆带来了活力,同时作为一座公益性图书馆,都江堰市为读者提供传统的免费阅览、借阅图书和电子文献的功能。馆藏书籍数量在全省县级图书馆居于前列,其中外借室共藏书15万余册,所有书目数据都已全部录入Interlib系统。地方文献室收集了涉及都江堰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3000余册地方文献资料、线装书籍和1500余册《四库全书》。

  王宇 记者 严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