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广告图.jpg
  • QQ截图20151216150111.png
中国文明网 |成都志愿者网 |成都公益组织服务园 |成都文明网信息报送系统 |成都志愿者在线注册管理系统 |成都文明城市材料报送系统 |成都榜样公众推荐平台

用“工匠精神”打造“扛鼎之作”

发表时间:2016-04-01 07:09 来源:成都文明网 责任编辑:龚里

  她是文坛“劳模”,从25岁发表人生的第一部作品到现在,作品已经超过1000万字;她的笔触总是停留在社会基层的民众,描绘众生百态,展现喜怒哀乐;她的作品没有轰轰烈烈的描写,只在细腻生动、柔软平和间映照出时代生活的巨变。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3月30日中国文明网)

  “著名作家”、“大国工匠”,一个是从事文字工作、一个是产品制造,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岗位职业,其实他们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有着很多相同之处。要想创作和制造出震撼人、打动人的精品力作,没有捷径可走,更离不开“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大家马上会联想到2015年一部由央视制作并播放的纪录片《大国工匠》。影片中,一位位“大国工匠”为了传承民族工艺、打造精品力作,对每一件作品(产品)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其高尚的道德品质、严谨敬业的工作态度,将“工匠精神”彰显得一览无余、演绎得淋漓尽致,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和打心眼里佩服。

  毋庸置疑,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敬业奉献的“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不应只适用于生产制造行业,更适应于社会各个领域和行业,适应于所有勤劳智慧、善于创造、勇于创造的劳动人民,包括从事脑力劳动的文学创作者。

  其实,“工匠精神”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运用自古就有之,而且许多与之有关的经典故事至今仍然流传。如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吟诗炼句的故事,为了“推、敲”二字,他反复吟诵,旁若无人地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直至最后敲定;再如曹雪芹写《红楼梦》,其“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还有柳青创作《创业史》,在皇甫村蹲点14年,深入了解农民生活,才创作出鸿篇巨著。

  提到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还不得说一说文坛“劳模”范小青。她长期坚持深入生活、脚踩大地,始终关注农村、城市以及街巷里弄的鲜活真实的社会生活,然后将采写到的素材经过筛选沉淀、精雕细琢和细细打磨,才先后创作出了《赤脚医生万泉和》《城乡简史》《我的名字叫王村》《香火》《女同志》映照出时代生活的巨变、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精品佳作。

  应该说,古往今来,像范小青一样许许多多的文学创作者,力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完美的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这些故事无一不告诉我们,文字工作是慢工出细活,既不能为了追逐名利而急功近利,更不能为了追求高产而不顾质量,它同样需要“工匠精神”。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文不改不成章”。一件旷世之作的问世,离不开“工匠精神”,需要文学创作者的反复修改和耐心打磨。也就是说,只有用“工匠精神”,才能够打造出文学“扛鼎之作”。(闻欣)